1、如果***用压缩成型技术,即压成块状,大约200元/吨左右,具体要看收运距离、原料成本和人工费了,不同地区有差别。以小麦的麦秆为例:从田间晕倒堆场,每吨的运价成本以50公里为基数大概是40元,人工费为每吨15元,粉碎加工费用20元每吨,电费为10元。大概为135元每吨。
2、不让烧煤后改造为生物质燃料锅炉和天然气锅炉哪个更经济:首先从经济角度分析:1立方米天然气6元,一吨生物质颗粒燃料为900元左右,一吨的锅炉燃烧一个小时需要60万大卡的热量,天然气的热值为9000大卡,颗粒燃料的热值为4200大卡,一个小时分别消耗的燃料为:天然气66立方米;生物质颗粒140kg。
3、根据2020年1月23日汇率:批量生产成本为240元/t左右,零售价格为320元人民币/t(39美元/t)。木质颗粒在美国市场的小包装零售价格为170美元/t,大包装价格约为135美元/t;在瑞典的交货价格为150美元/t;散装的木质颗粒在阿姆斯特丹的离岸价为80美元/t。
4、生物柴油的用途主要包括作为公交车、卡车等柴油机以及非道路用柴油机的替代燃料,价格大约为7000多元一吨。生物柴油的用途: 替代燃料:生物柴油可以作为公交车、卡车等柴油机的替代燃料,同时也适用于海洋运输、水域动力设备、地质矿业设备和燃料发电厂等非道路用柴油机。
5、生物柴油的用途广泛,市场价约为7000多元一吨。用途: 替代燃料:生物柴油可以作为公交车、卡车等车辆的替代燃料。 非道路用柴油机:它还适用于海洋运输、水域动力设备、地质矿业设备、燃料发电厂等领域的非道路用柴油机。价格: 目前生物柴油的市场价约为7000多元一吨。
运行成本低:生物质燃料由于其可再生性和直接利用的特点,在运行成本上相较于燃煤锅炉和燃气锅炉等具有明显优势。生物质燃料主要来源于农作物秸秆、木屑、锯末等废弃物,这些原料的获取成本相对较低。
一吨煤的能量相当于约4-5吨的生物质秸秆。这是因为煤的热值比秸秆高很多,一般煤的热值在20-30MJ/kg之间,而秸秆的热值一般只有12-18MJ/kg。因此,为了获得与煤相同的能量产出,需要使用更多的生物质秸秆。
生物质燃料优缺点 生物能具备下列优点:(1)提供低硫燃料,(2)提供廉价能源(于某些条件下),(3)将有机物转化成燃料可减少环境公害(例如,垃圾燃料),(4)与其他非传统性能源相比较,技术上的难题较少。
此外,生物质燃料的获取相对容易,成本也更加稳定,这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。综上所述,虽然生物质燃料每小时比煤贵24元,但其长期使用成本较低,且环保性和可持续性使得其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。对于大多数老板来说,这样的成本差异是可以接受的,这也促使更多企业转向使用生物质燃料。
当前国内生物质颗粒燃料市场价格大致在800 - 1500元/吨,价格受品质、原料和地区等因素影响。 不同原料价格:普通木质颗粒通常800 - 1200元/吨;纯松木等优质原料制作的颗粒达1300 - 1500元/吨;农业废弃物制成的颗粒约700 - 900元/吨。 不同地区价格:东北地区900 - 1200元/吨;华东地区1000 - 1400元/吨;华南地区1100 - 1500元/吨;西南地区850 - 1200元/吨。
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热值不到煤炭的一半,因此在价格上,应保持在300至400元人民币每吨,以等同于煤炭的价值来计算。纯木屑制成的颗粒燃料价格大约在950元人民币每吨左右。一些高质量的生物质颗粒燃料价格可能会超过1000元人民币每吨。
生物质颗粒燃料的成本因其原材料、加工工艺和市场定位等因素而有所不同。通常,其价格不到煤的一半,按照同质同价的原则,售价不应超过300至400元/吨。而纯木屑制成的颗粒燃料价格大约在950元/吨左右。在某些情况下,生物质颗粒燃料的价格可能高于煤,最贵的产品甚至超过1000元/吨。
结论:生物质颗粒作为一种清洁、可再生的能源替代品,其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。目前国内生物质颗粒的价格在每吨100元至200元之间,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,预计未来价格将呈现下降趋势。因此,生物质颗粒作为一种环保、经济的能源选择,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。
生物质颗粒燃料根据原材料分很多种,木质类的有:一:杂木颗粒燃料价格便宜,大概价位在700-800之间/吨(上车价)灰分3-5%,低位热值3800-3900左右,适合中大型锅炉使用,小锅炉燃烧机易结焦。
通常生物质颗粒燃料热值不到煤的一半,按照同质同价,售价不能超过300~400元/吨,纯木屑的颗粒燃料950左右一吨。价格高过煤,最贵的可以超过1000元/吨。生物质燃料由秸秆、稻草、稻壳、花生壳、玉米芯、油茶壳、棉籽壳等以及“三剩物”经过加工产生的块状环保新能源。
关于生物质颗粒一吨需要多少钱,以及生物质颗粒一吨需要多少钱人民币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,感谢你的耐心阅读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上一篇
广宁生物质燃料颗粒
下一篇
重庆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